棉花娃娃热潮:年轻人“无痛当妈”背后的百亿市场
年轻人爱上“无痛当妈”
吃饭前先拍下“宝宝”跟食物的合影、旅游时镜头对焦的是可爱“崽崽”、生日时还要和“娃娃”一起在餐厅切庆生蛋糕……然而这些备受年轻人宠溺的“崽崽”们可不是真正的小孩,而是萌感十足、触感柔软的棉花娃娃。
从追星应援产物到二次元同人二创制品,再到无属性棉花玩偶,棉花娃娃凭借可爱软萌的外表、能够自由装扮的高可玩性,以及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和治愈减压的情绪价值,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与此同时,棉花娃娃的火爆也带火了娃衣、娃包、娃娃妆发等各类衍生品市场。
从偶像经济到全民热潮
最早的棉花娃娃是偶像经济下的产物。2015年,EXO的粉丝手工制作了以偶像为原型的棉花娃娃,并带到了演唱会现场为爱豆进行应援,这一举动在粉丝群体中掀起了自制娃娃的热潮。
随着棉花娃娃在国内流行,除了明星粉丝会拼团定制棉花娃娃,也有二次元、影视剧爱好者们开始为自己喜欢的角色设计、画稿、拼团制作以角色为原型的棉花娃娃。这些以偶像明星、动漫游戏和影视剧角色等为原型设计的棉花娃娃属于有属性娃娃。
情感寄托与收藏快乐
在圈外人看来,这些棉花娃娃不过是些看起来有点可爱的玩偶或挂件,但对于“娃妈娃爸”而言,棉花娃娃不仅是个性表达的载体和情感依赖的对象,还是如同自家孩子一般的家庭成员。
通过棉花娃娃,一众00后、90后实现了“无痛当妈”,通过晒娃、养娃等方式体验了“为人父母”的乐趣。数据显示,棉娃玩家人均拥有8.73只棉花娃娃。
养娃的“烧钱”经济学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棉花娃娃可以根据其生产来源和授权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由娃妈们自行定制或拼团生产的棉花娃娃,另一种则是影视制作方、娱乐品牌或潮玩品牌通过IP授权或原创设计发布的官方周边棉花娃娃。
开团定制的棉娃价格主要根据娃娃的尺寸大小、使用的布料成本、工艺复杂性、成团人数等因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棉花娃娃售价在40元到100元不等,有些尺寸比较大或者设计较为精致的棉娃售价可能会更高。
市场前景与挑战
《2023年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娃圈内的主要消费者00后人数渗透率快速增长,消费金额在近两年同比增长超过146%。市场数据则显示,2023年,中国棉花娃娃市场规模已达112亿元。
尽管整体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对于一些制作棉花娃娃和娃衣的中小商家而言,盈利似乎并未因此变得更加容易。市场竞争激烈,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也在不断“内卷”。